2019阅读记录

阅读在短期内可能不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改变,但是只要你长期坚持下去,你会逐渐爱上这项脑力运动,它给你的回报也会越来越大。

从去年抛弃朋友圈到今年年初放弃微博,我可以说差不多已经脱离社交网络了,脱离社交网络给我的生活带来最大的改变在于我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在阅读软件上而不是沉迷于微信微博,上半年列出的这些书大多是在通勤的地铁、午间休息和晚上下班回家之后看完的。

我爱阅读,我爱思考。

穷查理宝典 (豆瓣)

芒格非常强调跨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如果要预测一个指标,仅仅用一个自变量是不够的,它需要综合物理、生物、数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也就是我们需要一种把问题“函数化”的思维,找准你的问题,定义你的自变量,然后找到一个最佳的模型去拟合它。他在书中特别提到了心理学在投资决策中的作用,优秀的投资人必须得懂点心理学,但也不要被心理学误导。芒格在书的下半部分用了大量篇幅黑了好几把经济学,说经济学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结论好看而枉顾其在现实中的表现。他在书中推荐的书籍我也比较感兴趣。

叫魂 (豆瓣)

叫魂(偷取别人的灵魂)是发生在1768年的一桩可有可无的民事纠纷案件,但是由于当事人涉嫌在官方的控制之外擅自与神灵发生某种联系,从而牵动了统治者的神经,统治者一方面不愿意看到它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不方便放下身段与其公开争夺对神的解释权,否则便是承认了它的存在。由于根本就没有人能够偷取别人的灵魂,所以从一开始这场纠纷就注定没有结局,是乾隆一手将它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掌控偌大的官僚集团,只有不断地呵斥底下的官员去抓取一个子虚乌有的人,自然是乾隆皇帝和官员们一次又一次被打脸,当时官僚体系的弊端通通暴露了出来。

可以说叫魂是乾隆时代一次对官僚体系的大考吧,考试检验的结果自然是无法直视,对比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早就已经在民主的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偌大的中国仍然还在纠结于那些威胁统治合法性的力量,差距太大了,其实差距倒不是问题,问题是自己还不知道,要是早一点把这个帝国从睡梦中敲醒就好了!

乾隆真的好难,下边的官员不对他说真话,他得花费大量的精力辨别官员报告的真假,有什么破解之法?如果说缺乏监督,那会也有都察院,可为什么不能起作用,都流于形式了呢?

增长黑客 (豆瓣)

对于不知道如何做用户增长的小白是一本不错的入门书,肖恩介绍一些浅显的增长概念、帮助增长的手段很有用,看完后值得偶尔去翻一翻。这本书是我年初的时候在地铁上看完的,可以说对于一个想要把自己的水平提升一个档次的公司,这本书是一本不错的参考书,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取决于公司的控制人是否有数据驱动、不断尝试的意识。以后,除了技术方面的书籍,产品设计、用户增长的书籍也要多多接触。

显微镜下的大明 (豆瓣)

每个小人物都是明帝国的一个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他输送血液,只是由官僚机构组成的各个器官之间为争夺血液打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大脑便供血不足,等到大脑极度缺血那一天也是帝国倒下之时。从这本书开始逐渐对明朝的历史有了一点兴趣。

13 67 (豆瓣)

在往返的火车上看完了13 67,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推理小说,我可以给五分吧!陈浩基以六个案件构成了这本小说,初读可能觉得是相互独立的,然而在时间上实际是串联在一起的,描绘了香港回归前的香港员警和市民之间的景象。我觉得很适合拍成经典的港版警匪片,特别是刚刚看完的最后一章阿七(关振铎)和我(第一节出现的阿棠)合力阻止的一场针对香港警务处长的爆炸事件非常有画面感,还有看到第六章的两位主人公在第一章中时隔多年再次“交手”,不禁暗自赞叹微笑。总之强烈推荐,可能是最开始和最后,我对第一和第六的章节印象最深,火车上网络不好,想到什么再补充。

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豆瓣)

无财政制度可言:十六世纪明代可以说没有财政制度可言,仅仅只有效率低下的管理而已,有明一代甚至没有出现过一个改革派的人物,无论是皇帝还是大臣始终无比忠诚地遵守着明太祖在开国之初定下的那一套强制对全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的管理制度,这种过分简化的危险毫无疑问无法适应资源、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的帝国。过度的简化实际上带来的是无穷的混乱,但是对于各种问题,明朝政府总是采取应付的态度,无意根本解决问题,这就会使这些问题蔓延开来。

错误的经济思想:明太祖出身于底层,可能是早年的生活让他对贫困有着深刻的认识,从他的低税赋的经济思想中不难看出他的出发点是抱着对百姓的体恤的,然而实际上很多政策却适得其反,百姓并未因此而减轻负担,反而国家税收的减少导致增加的政府管理成本最终全部转移到了底层身上,事实上明代的税赋并不轻松,可谓越减负担越重,这些现实帝国的拥有者可能也意识到了,但没有发现他们有变革的动力。

其他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的细节就不再总结了,毕竟我不是财政专业的研究者,从书中结尾作者罗列的相关资料,黄仁宇在这本书上应该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并且他的大历史观也特别适合混乱的明代财政与税收的话题。

人类简史 (豆瓣)

20万年前,智人在东非演化,走出非洲后上演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崛起之路,如果说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他们对于自然的改造能力远远超过了自然自身演变的速度。看看下面的这张图谱,智人占领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止:
4.5万年 智人抵达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巨型动物绝种。
3万年 尼安德特人绝种。
1.6万年 智人抵达美洲。美洲巨型动物绝种。
1.3万年 弗洛里斯人绝种。智人成为唯一存活的人类物种。
智人相对其他物种有一个致命的优势,智人具备能够想象即抽象的能力,它使得智人能够在客观之外抽象出主观的概念,后来便有了“我们”和“他们”,相比局限于实体的尼安德特人,智人的想象力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毫无还手之力,智人在认知革命中取得了胜利。我觉得这是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后期的论证则有些乏力,摘出几个有意思的话题:
农业革命:是人类驯化了植物还是植物驯化了人类?
科学革命&科学与帝国的联姻:同是航海探险,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能力远胜欧洲的明帝国为什么没有给之后的世界发展进程造成同等规模的影响?是因为天朝本来便可自给自足还是囿于道德规范而不方便放下架子去掠夺?又或者是还是沉浸在自己是世界中心的幻想中?都是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在看这个部分的时候一度让我有点像在看高中语文阅读题的错觉。后期发力不足,论述似乎有些乏力,蜻蜓点水般的单薄案例无法支撑如此宏大的论题,强行政治正确的论证也很难有说服力,属于看过就会忘的那种书。听说人类简史是赫拉利简史三部曲之一,作者的另外两本简史,我估计也不会看了,三分不能再多了。

南腔北调 (豆瓣)

把南腔北调看完了,自己对语言的理解有些改变了,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而且还是文化传承、地域差异的一种表现,从语言中发现历史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方法。这本书给3分吧,这类随笔类型的作品我更推荐辉格,比如他写的沐猿而冠更有启发性,也可能跟我不是语言学专业有关吧。

棋王·树王·孩子王 (豆瓣)

除了主人公,最佩服的是“脚卵”,这人有股浩然之气,气度不凡。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这是本年度耗费阅读时长最长的一本书。

作者在一开始的时候指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地域超级大的规模国家,治理模式是相当复杂的,我并不认为大规模是一种所谓的借口。中国国家目前的治理逻辑相比之前帝国模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依旧是中央集权、资源向上集中的模式。作者根据自己的田野调查,多次讨论了这种模式的弊端和优势,并指出如果不处理弊端的话,卡里斯马权威将再次会登上历史舞台。这本书给我带来最有收获的观点是有关于国家政府权力的合法性解释;以及运动型治理模式解释为什么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比如先前的打老虎、近来的扫黑除恶运动;还有作者关于为什么地方政府偏爱资源密集型项目的解释也很精彩。

摘一:有关中国国家规模及其政治意义诸问题在公共舆论界已多有讨论,但在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比较研究的众多讨论中,学者经常引用评价不同国家的治理模式,如新加坡模式、日本模式等等。这些讨论大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维度,即国家治理的规模。例如,新加坡整个国家的领土和人口规模约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韩国的人口仅为江苏省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而日本的岛国特点和民族同质性与中国历史形成的辽阔国土、多元文化中心格局也相去甚远。中国国土面积接近整个欧洲,而人口为其两倍强。

摘二: 从国家的视角来审视当代中国的政治过程,我们的问题是:如此负荷累累的一统体制是如何维系的?从国家治理的种种实践来看,以下两个机制尤为突出:第一,一个严密有序的官僚组织制度贯彻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和政策意图,从而确保不同属地与中央政府的步调一致;第二,以认同中央权力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制度,在政府内部官员和社会文化中建立和强化对中央政权的向心力(金观涛、刘青峰 2011 ,陈旭麓 1991 )。简言之,维系一统体制的两个核心组织机制,一是官僚制度,二是观念制度。

摘三: 在韦伯的讨论中,“支配是指这样一种情形:支配者所明示的意志(‘命令’)旨在影响他人(被支配者)的行为,且确实对其行为产生了一定社会意义上的影响,即被支配者犹如把命令的内容当作自己行为的准则。从这一关系的被支配者一端来看,这一情形可称为‘顺从’”

在家长(产)制支配形式中,传统权威通过人们对家长或首领权力遵从的传统习俗为其合法性提供了基础。因此,弘扬传统的礼节仪式等制度设施不断强化人们对传统权威的认同,延续了传统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在官僚制中,法理权威与正式程序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故特别强调维护程序公正、法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以此作为其行使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卡理斯玛权威建立在领袖的超凡禀赋之上,因此,如何不断创造“奇迹”以显示其超凡禀赋和如何保持“追随者”对这一禀赋的认可与服从,成为其合法性基础的关键所在,也诱发了相应的制度安排。

金家政权对应卡理斯玛权威,中国目前对应的是第一种支配形式,以上是韦伯对于三种支配形式的定义

摘四: 官僚体制的常规机制越发达,其组织失败越是凸显,从而更有可能诱发运动型治理机制;而后者的启动有可能造成失控局面,打断社会正常节奏,迫使国家治理回归常规轨道之上。我们也看到,运动型治理机制正面临着危机,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演变,受到社会多元化趋势的挑战。然而,无论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如何选择,无论国家领导人如何更替,面临的组织困难都是一样的。欲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式治理带来的问题和危机,必须找出新的替代机制来应对、治理官僚体制和常规机制的组织失败。若基本治理逻辑未变,替代机制缺失,则运动型治理机制不废。

摘五:官僚体制的常规机制越发达,其组织失败越是凸显,从而更有可能诱发运动型治理机制;而后者的启动有可能造成失控局面,打断社会正常节奏,迫使国家治理回归常规轨道之上。我们也看到,运动型治理机制正面临着危机,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演变,受到社会多元化趋势的挑战。然而,无论国家治理的意识形态如何选择,无论国家领导人如何更替,面临的组织困难都是一样的。欲从根本上解决运动式治理带来的问题和危机,必须找出新的替代机制来应对、治理官僚体制和常规机制的组织失败。若基本治理逻辑未变,替代机制缺失,则运动型治理机制不废。

摘六: 2007年我们的研究人员参与和跟踪了中国中部某省D县计划生育部门年终考核,观察了省、市、县三级政府进行的三次年终考核过程。第二个案例故事发生于环境保护政策领域,2008年我们的研究人员在中国北方某省Y市环境保护局参与和跟踪了该地区接受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考核检查的过程。每次考核检查持续三至十五天不等,研究人员全程参与考核检查过程,包括考核检查的制度安排、组织实施过程,尤其是这个过程中上下级政府讨价还价、应对考核后果等诸多策略性行为。在调查过程中,田野研究人员参与政府日常工作如帮助工作人员完成统计报表、撰写报告等,有时还参与了部分非正式活动(如私下聚餐等),也参与了当地政府部门应对来自上级政府的考核检查的过程。

组织决策的一统性加剧了执行过程的灵活性:当决策权力以及资源向政府上层机关集中时,自上而下的决策和随之而来的资源分配就更需要依赖漫长的行政链条和基层政府的“灵活执行”实施之,共谋行为的组织基础和制度环境则应运而生。简言之,基层政府共谋行为是中央集权决策过程所付出的代价。

之前我以为权力越向上集中,执行的灵活性则越小,后来发现不是,越严格则越存在更多trade off的空间

刚看完第九章,主要写的是两个村在“村村通”项目中如何举债修路、背负债务和“违规挪用资金”偿还债务的故事。想起来十几年前我们村当时修路的情形,很相似,县政府不会给每个村拨款修路,想修路自己想办法去。当时我们村的书记跟书中的康书记很相似,路子广、有魄力,他把村里两条主干道旁边种植了二十几年的杉树全部卖掉,然后按照每户分担自家门前路段的修路成本(家里有劳动力的出劳动力没有劳动力的出钱)、修路人的伙食和茶水,然后还有一些弄不清楚的资金来源,最后奇迹般地比其他大村把路先修好了。还有另外一个事情是有一年,我们村着遇到洪水,然后他不知道是动什么什么社会关系,居然来了几卡车部队来帮助我们抗洪。在基层当村委书记没点路子是做不成的。不过这个村支书的做法有的人赞同有的人也不赞同。很可惜的是这个书记得癌症死了。

统计学 (豆瓣)

贾俊平版本统计学复习笔记 | Thinking Realm

长安十二时辰 上 (豆瓣)

马伯庸真的是一位认真的作家,看完《显微镜下的大明》之后还没有这么认为,不过从长安十二时辰让我确信了这一点。先不说小说的架构,单单从马伯庸在书中对于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政治、风俗、军事、建筑娓娓道来这一点就让人佩服。马伯庸承认自己是从美剧反恐24小时中得到了灵感,将本书分为24个章节,一个章节对应一个小时,所以作者必须对时间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张小敬原本是历史中华阴尉姚汝能笔下一个平平常常的人物,然而却在马伯庸的笔下无比放大,成为了一个24小时内拯救长安的英雄,可谓不辱使命。不过毕竟是小说,张小敬在连续24小时精神高度紧张下还能继续格斗、做出判断有点超乎寻常了。小说中的另外一个人物龙波也就是萧规留给我的印象不亚于张小敬,甚至在后半段有些“抢戏”,类似《蝙蝠侠:黑暗骑士》的小丑,锋芒甚至盖过了主角,不过他没有张小敬的那般犹豫,至始至终都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句在书中正派人物口中反复吐出的话我觉得放在他身上再确切不过了,张小敬、李泌难道就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吗?再说小说的结构,可能是先前的悬念、打斗细节兜得太大,以至于后程作者似乎也无法掌控,灯楼爆炸的细节、背后大 boss从李相-李亨-安禄山三者之间来回切换,最后却是贺知章身边的义子贺东,然而他在全书的出现不过寥寥数次,读者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会是他,读到这里有些诧异又有些遗憾。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至于最近火爆的网剧我看了几集,剧中人物名字全部被改,演员的功力无法驾驭如此丰富的人物,剧情也不是小说那般进行,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服装道具布景,十分用心。

腾讯传 (豆瓣)

第一次如此全面地对腾讯崛起的历史有了全面的理解,依旧记得第一次听到QQ提示音的惊喜,第一次打开微信的那种新鲜感。吴晓波的叙事能力一流,上部分腾讯初创时期创始人的各种有趣的故事十分吸引人,但估计大部分不太可考吧。中部分则叙述了腾讯如何在web、移动互联网时代快速崛起的历程,当然我觉得“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腾讯与周鸿祎、微博、盛大厮杀的过程似乎在一开始就决定了胜负,腾讯拥有巨大的用户基数,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它更像是一个军和一个师之间的战争,赢了不值得炫耀,输了才丢人。如果想跟腾讯竞争,最好用其他兵种打击,如今短视频头条系的异军突起就是最好的证明。毕竟是官方委托写的传记,自然敏感的地方无法抒发作者自己的见解。比如3Q大战,难道周鸿祎就有那么不堪吗?(我不是360的用户,360太恶心了,现在也与360彻底无缘),周鸿祎好不容易从移动互联网杀出一条免费杀毒软件的血路,到手的肉眼看就被别人抢走了,求和不成下他才发动与腾讯的战争估计也是无奈之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认为360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虽败犹荣。

邓小平时代 (豆瓣)

三起三落、广场事件、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政治生涯最为重要的三段经历,不好好研究就无法读懂邓小平。先前我以为自己在墙外看了一些纪录片和评论就对事件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读了书之后后来发现完全不够,所以以后会更谨慎地去评论。不过正如邓公在事件发生后5天对军区干部的谈话所说的“这也许是一件好事”、“迟早是要来的”,有人说时间会向我们证明一切,如今正好30年过去了,但是我觉得还不够,目前还没有发展到能自信地评价那些历史事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当年没有果断地处理,一场血雨腥风是无法避免的。在微信上架的邓小平时代是删节版,关键处有网友补上了原文,注意。

枪炮、病菌与钢铁 (豆瓣)

今年以来看过最佳的一本社科书籍,无论是作者的论证、写作技巧、知识视野都属于一流,强烈推荐。

西班牙人胜利的秘密:

  1. 西班牙的新式武器如枪炮、马匹、钢刀对印加帝国的士兵来说具有极强的心里震撼作用
  2. 印加帝国缺乏文字这一准确的沟通工具,故无法获得真实的情报
  3. 西班牙人带来的流行感冒、天花摧毁了印加帝国绝大多数没有抗体的人
  4. 俘虏了阿塔瓦尔帕基本上控制了8万士兵,不得不说这样的中心化的组织设计太脆弱了

从一开始摆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事实,然后叙述人类如何走出非洲,按道理起源越早应该具备更大的先发优势,读者这时便会有疑问,为什么现代的非洲会落后于其他大陆呢?在第二章,作者接着举例毛利人到达新西兰后快速发展的故事,说明非洲大陆领先500万年的的优势在100年面前微不足道,读到这里读者又会有疑问,那同时期的人类为什么又会有差异呢?作者又说起了毛利人和莫里奥里人的故事,这两个人群同时从波利尼西亚群岛走出来,结果却发展成为了实力悬殊的两个群体,前者把后者按在地上摩擦。作者觉得这样还不够信服,又举了162个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国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你总该被说服了吧?不过读者可能还会有疑问,为什么总是欧洲人具有优势,新大陆的人却总是挨揍呢?作者每论证完一个论点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让人停不下来,戴蒙德的写作技巧真是赞啊!

我想看到这里我应该被作者的论证说服了,作者在本章解释了为什么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加利福尼亚原本存在有利于粮食生产的地区却没有出现,这不能怪生活在那里的新几内亚人、澳大利亚人没有作为,他们只是没有新月沃地得天独厚的丰富作物资源、适合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可供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事实证明,粮食作物的驯化也在不久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但是太晚了,还没有等到驯化完,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就已经到来了。

所以,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很怀疑作者能不能讲好为“种族歧视”辩护这样一个政治正确的话题,看到这里我放心了。

心流 (豆瓣)

这是一本值得经常翻看的书。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心流的概念,心流指的是我们内心的一种和谐的状态。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意识并不是完全能受我们大脑的控制,而心流便是一种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美妙体验。

作者在书中是这么解释的:

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你可以理解为沉浸式的体验,比如你沉迷于阅读一本书,并从里面学到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从而继续想读下一本书,然后继续在这一种体验中获得快乐,再往大的说可以认为是天人合一的状态。跟中国文化里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所言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心流有好坏之分,并不是你完全投入了,然后沉浸在那种体验里面就是一个好的心流。好的心流应该是复杂化和独特化的统一,不然你的目标总是在原地踏步,并且不是基于你的一个自我去设计的,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好的心流。只有具备了这两个特征,心流才有助于帮你提升生活品质。

心流有高低之分,复杂的自我是高级心流所具备的特征,独特性自我则是高级心流的必然产物。人们可以通过不断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复杂化自我。

如何去获取心流呢?

首先,你得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你要预期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状态,然后在状态完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获得及时的反馈,这些反馈能够帮助你坚持到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的那一刻。

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你需要非常专注,也就是努力使自己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是非常难以拥有的。

在电影功夫熊猫2中有一个场景,阿宝去问他的师傅在做什么,他师傅说我在寻找内心的平静,即inner peace,那么什么是内心的平静呢?Master Shifu是这么回答的:

It was the most painful, mind destroying, horrible moment I have ever experienced. But once I realized the problem was not you, but within me. I found Inner Peace, and was able to harness the flow of the universe.

这曾是最痛苦,令人心碎,可怕的时刻,我之前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但自从我发现问题并不在于你,而是在于我,我领悟到了心如止水,从而能够利用宇宙之量。

这个回答或许有点禅的意味。

Your mind is like this water, my friend. When it is agitated, it becomes difficult to see. But if you allow it to settle, the answer becomes clear.

只有你不断地专注于某个设计的目标,然后自己制定计划去逐步的实现。它在实现计划的过程中能够有及时的反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

这个星期打算再把功夫熊猫2看一遍,其实这部电影的inner peace在我迷茫的时刻曾经让我思考了许久,到底什么才是心如止水。现在我大概明白那时一种合一的状态,你在空间中是一种流畅运行的态势,你能流畅地控制自我以及外物,正如master shifu能让一滴水在其手上自如流动最后无声重回水的怀抱。

豆瓣书评心流=inner peace(心流)书评

理性乐观派 (豆瓣)

持有信心并非是一种浅薄

总结下来,里得利认为交换和专业化的分工是人类经济不断进步的主要原因。

他在这本书里不厌其烦地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予以佐证自己为何对未来拥有理性的客观态度,从20万年前到现在,从经济、历史、化学再到地理,学科涉及面之广令人叹服,所以里得利的视野值得肯定。

书中提到

“费马大定理的知识一点也不假,类星体也的确是遥远的星系,可它们恐怕永远也不会增加国内生产总值,不过,钻研这些知识,兴许可以提高某个人的生活质量。”

让我想起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兴起像工业革命这般的技术狂潮,而是对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出现总是保持戒备心理。工业革命的爆发是建立在无数人极小的改进上的,如果没有对技术持有热衷或者仅仅抱有功利心,那么永远都无法占据技术的领先地位。联想到目前的中国男篮,我的看法也是如此。

最后驳斥没有头脑的激进环保主义者,对于大多数人根深蒂固的悲观环境态度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我们的环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甚至比以前更好了。当然,作者所引用的材料大多没有给出来源,我对可信度持保留态度。

豆瓣书评持有信心并非是一种浅薄(理性乐观派)书评

事实 (豆瓣)

沉默的大多数 (豆瓣)

Spark编程基础(Scala版) (豆瓣)

无敌舰队 (豆瓣)

------本文结束,欢迎收藏本站、分享、评论或联系作者!------
点击查看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