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2018

其实,年前的时候就计划着写一篇2018年的年终总结和另外一篇技术文章,奈何过年前的一段时间工作太忙,有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方便放在年终总结里,再加上懒癌发作,后来就不了了之。正好清明节有点时间,腾出一个下午来补上之前的年终总结。

到目前为止,2019年到现在也仅仅发布了一则关于SQL优化的博文,输出量有点低,一来上班后就没有太多时间整理,总是想着把事情全部干完,事实上呢事情哪有做得完的,所以老是比较忙;二来总是觉得自己功底不够,零零散散的材料写得不够好,免得误导了别人,倒不如多累积一段时间,发布一些质量比较高的文章。

2018年对于我来说,相当于是人生一个阶段的终点,当年苦下决心二战也要考上研究生,从当时在哈尔滨的失意,到现在到帝都搬砖,一晃就四年了。当时完全出于对计算机感兴趣,并不知道这几年AI、机器学习会如此火爆,到现在来看,那是的坚持应该是正确的,现在仍然喜欢着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庆幸有那么段空闲的时间,否则我没有机会思考自己的出路。路还是要靠人走出来的。毕业那会正谋划着写一篇自己一路如何走过来的经历,因为只有自己走过之后才能有所体会,想着也许能给别人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毕竟现在的人都很浮躁。前几天一个学弟用qq来咨询我专业相关的事情,开口就问毕业之后能挣多少钱,工作后要不要加班,我很难回答,有好几个学弟就咨询过我,后来都不了了之。

在我身边,这一年发生了不少事情,有好的也有坏的。梳理今年的几个节点:年初到北京找工作(初次体验北京的冬天,冷)、修改毕业论文(连续熬夜一个星期)、一次小型车祸(还好,人没事)、顺利通过毕业答辩、步入正式工作环境、前所未有的工作压力、自如空气质量房间(运气不好,造成短期身体不适)、转机。不过,起起落落,浮浮沉沉,不过都是过眼云烟,不存在对不起谁,问心无愧就好。

如果要给我的2018年选定一个关键词的话,我大概会选择:怀疑,因为有的事情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

出师不利

年初的那会到北京找工作,当时未花太多的时间就拿到了几个offer,从中间选择了一个我当时状态下最理想的一个。鉴于我的出身,以及那时的能力水平,当时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做往上可能空间也不是特别大,后来就没有再继续下工夫去找了,开始在学校一心一意修改论文,这段时间也差不多把之前学习的东西都丢了,给后来的事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份offer给当时的我带来了蜜汁自信(现在一想真是可笑),自我感觉良好,我想我这个水平放在我们学院同级的毕业生里面应该算很牛的吧,另外又想到我是从文科转向的cs,更加觉得自己了不得,似乎未来尽在我的掌控之中(哈哈),可是,天堂与地狱,谁能知道呢?

先前,我对自己的心态调整能力还是比较满意的,根据往常的经验,一般来说,再难的槛几天之后就会自然消散,后来才发现那是没有遇到真正的压力,还是太嫩了。我写下这段文字并不是为了去辩诉什么亦或者倒苦水给大家喝,更不会去诋毁他人,因为本来就不是统一路人,就权当做一个记录吧。

还记得从长沙买了一张站票,站了一个晚上才到北京,在第一个早上,陪伴了我三年的iphone6就在火车上宣布报废,一半面积的屏幕损坏,然后便拖着箱子去找房子。我曾经尝试着几次手动让它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但都好景不长,这次彻底的报废正好让我死了折腾的这条心。

作为一个南方人,体验过让你无处躲藏的南方湿热后,心底自然而然地会像萌生像东北人炫耀他们那的天寒地冻的“优越感”,“你这20几度算什么热啊,去南方试试?”。然而,现实是,北京的夏天真的有点热,要不然清政府的统治者也不会花个几十年建造一座行宫用于避暑。这个城市如此傲娇,你爱来不来,爱走不走,她就在那里,我不管你这个社区住着几十万人,每天早上大约有一万人通勤,抱歉,入口只有这么大,等候区的酷热受不了我也没有办法(其实可以弄一个落地扇)。

一直以来,我非常痛恨那些抱怨生活的人,在我的世界观里,没有什么是忍受不了的,如果忍受不了,那就,那就再忍忍吧。偶然一次深夜下班打车回家,我骤然发现自己变成曾经讨厌的那个人了,我每天会向快车司机咒骂目前的处境、抱怨决策者的强权、宣泄工作上的压力,很庆幸再北京遇到的快车司机大多都是比较好的倾听者,他们总安慰我刚走进社会的还需要适应适应。

到现在我还记得某个休息日打车来公司加班的下午,当时北京的温度已经没有七月那般变态,快车司机跟我说他没有什么文化,说话比较朴素,当附近有附近高等学府的学子打车时他明显会感受到隔阂,我说应该不是你想的那样,他说可能是吧。然后,我照例抱怨了一下当前的处境,然后接下来的情景似好莱坞剧情般的演绎,他说起了他的故事,又谈到现在的处境,之后再分析我的处境,最后得出都会好的结论,当时的一番“演讲”让我浑身充满了能量。订单结束后,我给了他五星好评,还写了一段好评。

一切如他所料,之后确实是变好了,不过来得有点迟。

未曾预料到的痛苦

正式的工作环境很nice,牛人很多,我所在的那个片区应该只有我一个双非学校的吧,也见识了那种写代码超级厉害的神人,跟我预想中的差不多。

我可以肯定地说,我肯定没有一般心理学上说的“自我归因偏差”,因为一般来说无论我碰到了什么质疑,首先我都会从自身开始寻找原因。这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让我一度怀疑人生,怀疑自己。我不太确定当时的精神状态是否跟房子的空气质量有关,亦或是与工作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睡眠质量差、发烧、脱发、耳鸣困扰了我很长时间,那段时间我甚至发现自己的听力下降了。一开始我一度怀疑自己不是干这行的料,几度濒临崩溃,越做越差。无论我怎么做似乎在别人眼里都是bullshit,都会受到嘲讽,我把原因都归结到了自己身上,我板上钉钉地包揽了所有的过错。后来,我不过才明白那早就是一艘即将沉没的船,这艘还未经历风暴考验的船处女航便被要求远渡重洋,沉没只是迟早的事,船员想要自保是最正当不过的了。也算是年轻时交的学费吧,It’s not my fault!!!从那以后,我便心里时时刻刻告诫自己以后绝对不会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不过后来还好,正如快车司机所憧憬的:“一切都会好的”,对,一切都会好的,如果还没好,那就再耐心等等吧。

因祸得福

现在想想,庆幸当时没继续在那个地方,否则我会死的。我现在的工作的地方虽然不大,但是至少有成长的空间,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包容。现在偶尔会写一些Python,目前主要的开发语言是Scala,接触大数据。接触Scala后我发现了一片新天地,原来Python束手无策的海量数据在Scala面前可以随意所欲地处理,Apache下的开源组件种类如此丰富,几乎覆盖了数据业务的方方面面。刚开始接触Scala觉得这门语言很奇怪,特别是箭头和占位符的用法,另外,Scala给人的感觉太灵活了,因为你会发现要实现一个功能,可以有很多种写法,这也可以,那也可以。写了几个SparkSQL任务后,发现上手也挺快的,再到后来就开始结合Spark做一些机器学习相关的项目了(小声说一句:Spark的官方文档真的很糟糕)。

以前我不相信运气一说,后来我相信了,努力不过是入场券,运气才决定了你能否留下来。很多时候你缺少的是那个小小的机会,举个例子,如果没有接触到实际的业务,一般来说练习sql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刚开始我觉得SQL很抽象,竟然不区分大小写,对格式也不敏感,所以觉得巨难掌握。由于缺少锻炼的机会,导致SQL都不怎么会写,其实吧,只要连续写上四五天的SQL就能达到熟练的水平了。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这话听着可能有些鸡汤,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不要因为别人随便一说就轻易地否定自己,说不定换个思路就好了,换个环境就好了,保持大脑极度开放,极度透明。

我在这里写了这么多东西并不是想控诉谁或者发牢骚,而是单纯地想记录下我的一点感受,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差异是巨大的,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如你的意,那些走不到一条路上的人就各自安好吧。

变化

可有可无的网络社交圈子

1 不要从朋友圈去猜测别人生活,也不要去羡慕或者获得优越感,因为那都是假的,你看到的是别人愿意让你看到的
2 自己也不要去朋友圈发生活照以获得认同,来自朋友圈的认同没有任何意义,冷暖自知
3 这是什么狗屎时代

—— 知乎网友

境界是什么,境界就是能看到平时看不到的东西,听到平时听不到的声音。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需要提高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性,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用皮肤去体会触感。很可惜,有了社交软件,现在很少有机会能达到这种沉浸式的境界了,就是那种顺其自然的心流。音乐能快速地让人达到这种状态,我想那些花了几十万去买音响的人大概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吧,他们想听听一些平时听不到的声音。大多数人没有那个条件,我想比较简单的办法是远离焦躁的社交圈子,抛弃一切扰乱你心智的东西,多跟自己对话,多听听别人的声音。

如果要说过去一年多一个比较大的变化的话,脱离无聊的社交圈子算是一个吧,大概是从去年的三月底开始我关闭了微信朋友圈,除了12月份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图片,我大概有一年多时间没有看过朋友圈或者发布过其他消息了。朋友圈已经变成了爱慕虚荣者的竞技场,滋生嫉妒感的温床,满足窥视欲的工具,真没意思。原来自己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除了亲人和几个好友,其他人的生活变化对我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关闭朋友圈带来的改变可能就是没有先前那么焦虑了吧,毕竟看到别人天南地北地耍而自己在苦苦挣扎,又或者做不到发自心底为别人的现状而高兴,倒不如什么也不看,落个清净,爱咋咋地。

我很高兴地宣布,自从限制了在这两个社交软件上投入的时间,即使工作再忙,我每个星期也能腾出八九个小时额外时间来看些杂七杂八的书,历史、投资、小说。我想,再过一点时间可能我连微信都会放弃,电报就是一个比较好的软件,活跃、友善、注重隐私(至少我加入的几个群组都是)。说到这里,还必须提到前一阵被销号的微博帐号,由于一时手贱,发布了一张调戏审查机制的图片,最终导致陪伴我近8年的帐号彻底死亡。令我愤怒的是之前写过的一些文章也全部被删除了,再也找不到了!后来一想,算了吧,反正也没有会去看。其实我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之前数次戒掉微博失败,我再也不用在这个平台上浪费时间了,我不用为了博得别人关注而斟字酌句,又或者花时间写那些根本不会有人阅读的文章,又或者在这个平台上缺少友好、有帮助的交流气氛。如果说新浪还有那么点作用的话,图床算不算?我将把更多的时间花在Kindle和微信读书上。

远离焦虑

早在年初的时候,就有一篇贩卖焦虑的爆款文章《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背后,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掀起一番波澜,我也写过关于焦虑的文章,不过由于帐号被封就看不到了。其实,多数人焦虑的原因是希望期待得到获取本阶段能力无法匹配的回报,也不是没有办法获得那些回报,自然得要拿出某些东西去换取,比如尊严、欺骗带来的信用破产、超常的付出、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运气等等,我称之为“献祭”,别无他法。

通常带着丛林法则来看待这个群体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与生俱来地拥有着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资源,比如很多从事 IT 的朋友或许在大学之前都没有正儿八经摸过计算机,或者教育资源等等,这类人群把现阶段的优于平均水平的现状归结于自身的努力而非出生时的运气,他们认为只要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达到他一样的水平,而忽略了运气的成分,他们不知道努力仅仅是步入更高阶段的入场券,开局一条狗和爆神装不是同一个概念。另一类人群则本身没什么资源,通过各种“献祭”手段达到超出平均水平一点点的位置,他们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努力”,清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他们真的走过这条路,知道这条路很难走。说到底还是与自己的斗争,突破了,就赢了,没有超过临界值,就老老实实在原来的圈子待着。

考虑到两类人不同的背景,从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或嘲讽、或蔑视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立场不同。你所要做的,只有耐心等待,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哪怕就是一点点,认真地对待手头的每一件事情,该来的,总会来。

人的一生会长大三次。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 出处未知

后记

此时,2019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了,想要写的文章很多,然而总是觉得无从下笔,想要看得书依然很多,我尽量抽时间在看,想要学的东西更多,一点一点来吧。我写这些东西呢,一方面是记录自己,另外呢就是分析给读者一些经验,可能有点说教的感觉。但是我觉得吧,当时这些道理都没人跟我讲过,我很清楚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所以非常能够理解有些人的处境,如果能给他们带去一些有用的东西,那就再好不过了。

------本文结束,欢迎收藏本站、分享、评论或联系作者!------
点击查看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