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年,也就是研究生入学前几个月,有过一段非常密集的阅读体验。
在家闲着反正也是闲着,正好京东、亚马逊还有当当这三个书城那会促销力度特别大。我记得满 400 减 200 、满 300 减 100 的活动就有好几次。
那会也是买书舍得出血,几个订单就花了 1400 多块,到现在我自己也没明白为什么这么痛快。
我特别喜欢我家里那辆豪爵摩托车,150cc 的动力劲相当足,载几个人爬坡哼哼几下就上去了。读高中那会一放假就跟着同学骑个摩托车到处飚,均速 60 码以上(放现在不敢了,太危险)。而且它如 Linux 一般经济稳定,一点小问题它不会过来招你惹你。不过现在我那些同学都耻于骑两个轮子的。
等到收到快递过来的电话后,我就骑着摩托车顶着太阳一箱一箱往家里运。
我看的书比较杂而且比较贪,小说、人文社科、历史、传记、畅销书、科普什么都看,比如枯燥如《合作的进化》、快餐如《大数据时代》几个小时就能看完。以往我看书必一字一句去抠,这样做坏处可大,后来我觉得不行,世界这么多好作品,照这么下去可不太亏了。于是我开始有意锻炼阅读的速度,最后差不多一两天就可以读完一本书,然后花一天时间做读书笔记。
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要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得先回到为什么要阅读,其实密集的阅读体验也是有一点功利的性质在里边。我的阅读速度自认为还不算太差,可是有一个毛病,忘得特别快。我打心底敬佩那些在人前能对一部作品侃侃而谈的人,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他们是怎么做到的,难道是将那些经典部分事先背诵下来?所以,我觉得做读书笔记是个不错的办法,一来温故而知新,二来发到网上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逐渐形成了阅读的习惯(虽然读的并不多)。
后来呢,我到了学校,专业的书籍就买得比较频繁了,不过大多也是只用来作为工具书。技术的书籍比较贵,统计了一下,读研买了 2000 多块的书了,虽然有的书可能买过来根本没看完或者没看,但是我也觉得不惭愧,看不完大不了留给我儿子看。
比如学习编程的书籍,大多看了前面几个基础章节,后面的章节就很少涉猎了。所以,我建议,以后的类似专业的技术书籍可以分为上下两册,入门的和精通的,不过这样出版社肯定不干。
电子书和纸质书的争端从来没有停息过,纸质书挺好,拿到手里有感觉,但是太笨重,换地方可就遭殃了。电子版方便,有电子设备就行,资源也丰富,哪里都可以看。依我看,电子书和纸质书的区别就好比 VR 和实地旅游。
去年,我买了一个 kindle,日本亚马逊刚好有一个会员日,半价淘了一个白色的 kpw 3,加上运费也不过 600 块,比国行的便宜多了。kindle 是去年买得最值的电子产品,这里我又得提起我家的那辆摩托车(可见我有多喜欢),kindle 跟摩托车一样,不用怎么去管它,它就干一件事,就是阅读(载人)。除非你想起它来了,打开翻翻看看,否则它就一声也不吭。
我比较支持正版的,虽然说盗版的电子书在很多网站触手可及,相比花个十几块去 kindle 商店买回来,盗版还是挺有诱惑的。我始终认为,读完书得给别人分享,通过把书讲解给别人听,看看听众会有什么反应。令人沮丧的是,我始终还没有遇到能认认真真听我讲讲感受的书友,也许我得学学如何生动表达这门技术。
kindle 有一个缺点,它的社交功能太弱了,无法满足读者的虚荣心,看到个好句子还必须得用手机拍下来分享。不过,极大可能也是亚马逊有意为之。
我始终认为阅读不是一件能够让你有优越感的活动,跟打球、看电影一样,它就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
阅读顶多能帮助你解开心中的疑惑,能够在遇到烦心事后不至于没有一丝头绪,能够装点一下不太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你在抬头仰望天空的时候不至于只是看到星星月亮。
它留给我的愉快记忆也就是骑着车往家里运书的经历,六月的太阳很灼,头顶的头发被烤得又硬又烫,可当时我一点也不觉得热,反而相当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