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真实的自己

This is a tough reading for me.

不会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阅读这本书是一次很艰难的经验吧?《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一共有四个部分 32 小节,为了能够顺利完成阅读,强烈建议每次只阅读 2-3 小节。

​其实,这本小说描写的并不是教你如何修摩托车,而是记述波西格在与他的儿子克里斯骑摩托车旅行中的一系列关于科技与艺术、古典与浪漫、现代教育的思考。我在这里不想跟其他笔记一样老调重弹,我想说说我自己真实的思考体会,思考体会自然读来也是无趣的,因为这本来数属于我自己的良质嘛。

“ 是什么把他们带进殿堂里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芜杂和无可救药的厌倦;逃离自己欲望的束缚。一个脾气好的人想要逃离喧闹、令人紧张的环境,而来到寂静的高山,在这里你极目远眺,透过静谧清新的空气,愉快地描摹永恒宁静的山色。 ”

古典与浪漫

古典与浪漫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古典强调理性思考,浪漫则注重直观感受。波西格同行的驴友约翰惧怕科技,即使是有手册,他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能修理他昂贵的宝马摩托车。其实,他惧怕的不是技术所带来的困惑,而是技术给他带来智力的羞辱。我的手机坏过几次,第一次手机屏幕坏掉的时候,我不相信自己能有能力修好,我觉得这个应该是挺有技术性质的工作,所以为此我埋了约 200 元的单。第二次手机坏掉的时候,手机被自己修坏的成本已经下降了很多,我觉得自己可以动手弄好。所以我找了一些拆解教程,买了工具和材料,小心翼翼地按照手册上的步骤一步步来。虽然第一次拆机不太熟练,更换电池就花了一个半小时,但是这是一次人与机器沟通的极佳体验。在人们眼中,修行就是寺院的僧人念经打坐从而达到内心的宁静的过程,然而,寻找内心的平静并不仅限此法。观察万事万物的细节,体会他们的构造,揣摩背后的原理也是消除困惑达到内心宁静的途径。再比如阅读,阅读也是一门技术,阅读完整本书就是一次修行的体验。因为在阅读的时候你得思考作者是怎么构思全文的,你会从目录着手,然后规划阅读计划。有的书不会像畅销书那么好读,它的艰涩难懂很容易让你打退堂鼓,这个时候你会想着放弃,同时又为付出的时间成本而懊恼,我什么要来遭受这个罪?你需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5分钟,然后再10分钟,右手拿起笔,突然你会体验到一种愉悦,那是注意力集中的快感。如果说把阅读比作工作的话,这种状态就是波西格所强调的“人和物合二为一”的状态。

何为真正的学习?

再说说学习,其实,真正的学习是寻找自身的过程,传统的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帮助你寻找自身,而是完成训练你思维能力的任务。波西格很痛恨传统的教育模式,他认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的过程,而决定的因素即是自由。他在文中多次提到“游荡式”的学习,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卡住之后自由地游荡一段时间然后再回到问题的本身,静静等待“结晶波浪的产生”。这种说法也可以解释多数人从大学毕业之后在工作中发现了现实中的需求,然后继续回学校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聪明的人会一直学习,而普通聪明的人则只会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有所作为,绝顶聪明的人同时领悟了两种模式的真谛。自由的教育模式比传统的教育更会让学生感到痛苦,因为一旦没有了强制设定的目标,他们便会无所事事不知道干嘛。聪明的学生则倍感轻松,因为他们不需要分数来证明自己,他们知道自己理解到了哪个程度。因此,主动的学习方式会让一个人受益终身,当我们在抬头仰望星空,我希望看到得不仅仅是星星,还有宇宙的过去和将来;当面对着壮阔震撼的山川湖海,映入眼帘的不会只是一颗巨大的石头和说不出名字的植物,我们会思考他们背后的历史、地质变迁。波西格和约翰在旅行的途中是两种不同的风格,约翰关心的只是如何尽快的到达当天任务的终点好喝上一点啤酒,他对旅途中的视觉、触觉感官完全没有概念。反观波西格,他的观察细腻,骑摩托车的过程他会对两边的事物有直观的感受,雨水、空气湿度、沼泽里的野鸭、摩托车爬升的海拔高度……这些会给他带来思考,他不仅仅在骑摩托车,他是在跟自己的心灵对话,寻找真正的自己。

良质=道

人与工作的态度,波西格认为只有当工作者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然而,很遗憾,大多数无法对自己手中的工作产生认同感,即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屈从与某个体系下。真正把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的时候,他才会关注到良质。关于良质,一开始提到的时候他并没有给出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例子来佐证良质不能被给出定义,否则就不能称之为良质,即能够说出来的良质便不是真的良质。隐隐约约我觉得这个说法相当熟悉,直到后来我读到“The quality that can be defined is not the Absolute Quality.”,良质不就是所谓的“道”吗?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不能被定义,那么每个人的心中的必然有自己的道。在我的理解中,所谓的道是你了解自己手上的东西,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对于遇到的问题,虽然来自不同的范畴,然而你有自己处理的一套方式。方式不是实实在在死的步骤,而是一套方法论,正如毛选中“ 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问题是死的,人是活的,方法论是可以通用的。当一个人的心中生成了属于他自己的方法论,即属于自己的道,那么他便能够达到内心的宁静。道可以分为通用的道和自己的道,是游离于物质和精神之外的,因为每个人的道都是不同的,由此老子和波西格才认为道(良质)是不能被定义的,一旦被定义了,它便不是真的道。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中译本似乎被人诟病,毕竟,翻译过来的版本不能百分之百传递原本的意思,我想,花点时间把原版过一过,很好奇那个时候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本文结束,欢迎收藏本站、分享、评论或联系作者!------
点击查看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