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是靠不住的》笔记

林达写这个系列的时间比较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现在读来可能没那么新奇,毕竟信息的来源多了,新闻、美剧(纸牌屋、国土安全)中多少会有点了解美国的情况。对于像我这类对美国历史不是特别了解的人群,通过阅读林达对两任美国总统在任期间出现的危机有条有理的叙述,至少可以在认知程度上不会停留在模模糊糊的程度,有自己的一点体会。其实,美国总统的权力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也没有被限制得只是某些利益团体的代言人。书中给我的几点感觉比较有趣:

为什么美国的各个部门会积极地去推动案件的进行?

比如“水门”窃听案和“白水门”,给人的感觉是似乎司法部门接二连三地跟商量好了一样要积极联合起要“整”尼克松和克林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呢?当然,以我从影视作品中得来的印象,不排除其中有竞争对手作梗的嫌疑,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会疑惑为什么美国的这些官员会非常天真、积极地去履行所谓选民赋予他们的职责,难道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吗?

正好,我认识的一位老师看完了这个系列,我在跟他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大概是因为两边的从政者接受的理念不同,他们会更加忠实自己的政治信仰,宣誓效忠于 1789 生效年至今一字未改的美国宪法,诸如此类的官员有“水门”事件中的独立检察官考克斯、大法官马歇尔。我觉得问题没有出在这个地方,我是也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党员也经常要上党课、写思想报告、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可为什么官员的积极性却不像美国那样积极地去推动某些案件呢?敢于触及某些利益呢?而是非得要等到舆论的匕首刺到眼前才会有所动呢?不排除存在正义感极强的政治家,我觉得官员更多的考虑是民意吧!因为,这些官员是费尽千辛万苦拉选票一票一票竞选上来的,既然是这样,选民们既可以选你上来,自然也可以踩你下去,你不好好干,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媒体可愁着没东西可以写呢,到时候你怎么交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折腾真的划算吗?

当然,这样的制度设计,也许扼杀了一个高瞻远瞩的政治伟人的宏大抱负,也许,也使得美国人民失去了一些“起飞”的历史捷径。但是,他们愿意支付这些代价的原因,是他们不愿意冒险失去他们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

看本书的时候,自然会拿大洋彼岸的美国和中国对比。美国崇尚自由,个人主义至上,然而中国则强调个人必须得服从集体,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三观不一样,怎么做朋友?

林达在书中多次强调了“代价”这个词,相对庞大的政府,个人永远是弱势群体,为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不受侵犯,制度设计者宁愿不走捷径。所以,新闻上经常说美国修好一条高速公路得要十几年,当美国人还在为了如何不浪费纳税人的钱、如何设计线路而争吵不休的时候,在中国, 1350 吨桥梁整体换梁仅仅需要 43 个小时。对比之下,当中的“代价”显而易见,美国人会在喋喋不休的争吵中逐渐被原来的小弟赶超,中国人则暂时必须忍受粗暴发展带来的后果。孰优孰劣,我自然是没有资格评论的,不过能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已经感到很欣慰了。

你是保守派还是自由派?

看了林达对保守派和自由派的叙述,如果我是美国人的话,我想我应该是保守派吧。即使是在美国,自由和个人的权利也是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最明显地就是保守派和自由派之争,比如对于堕胎、持枪、LGBT 的看法,要是把这两拨人放在一块,估计到世界毁灭的那天没有结果吧。

按理说,在美国土地所有者在有权利处置土地上的财产吧,然而一件事打破了这个规律。比如,美国红杉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树种,能存活几千年,谁家后院长了一颗红杉照道理说就可以卖了发财了。然而,保守派认为树长在我家,我爱怎么地就怎么地,谁也管不了。然而自由派认为红杉是稀有资源,不能随便动,长了几千年砍掉一颗就没了,愤怒的自由派甚至会冲进别人家阻拦。所以,即便在美国,个人的权利也是有限度的,存在很大的争议空间,不是想干嘛就能干嘛的。

------本文结束,欢迎收藏本站、分享、评论或联系作者!------
点击查看
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
0%